搜索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印发,9月1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8月20日,《广州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印发,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详情如下:

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64号)

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5年6月25日修订通过的《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业经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25年7月2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5年8月20日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的决定

(2025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查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该条例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决定予以批准,由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

(2011年12月14日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 2012年3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 根据2015年5月20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并经2015年12月3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因行政区划调整修改〈广州市建筑条例〉等六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9年11月20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经2020年4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三项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25年6月2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修订

2025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处置许可

第三章  排放与运输

第四章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

第五章  消纳与综合利用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排放、收集、贮存、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建筑废弃物,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平整、修缮、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场地、道路、河道等工程以及装饰装修房屋等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的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建筑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建立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目标责任制,将建筑废弃物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排放、收集、贮存、运输、消纳、综合利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的具体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工程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统筹安排,提出减量化具体目标,指导和督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落实源头减量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海事、港务、水务、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废弃物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建筑废弃物处置应当遵循综合利用、绿色环保、安全无害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分类标准实行分类排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第六条  建筑业、建筑装饰、物业管理、建筑废弃物处置等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行业自律规范,督促会员单位落实建筑废弃物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遵守行业规范、加强安全管理等工作;对违反自律规范的会员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自律惩戒措施。

第二章  处置许可

第七条  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申请办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排放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免予办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投资额在一百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五百平方米以下的装饰装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为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

第八条  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的,应当分别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申请办理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第九条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自受理排放、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向申请人颁发建筑废弃物处置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作出运输建筑废弃物许可决定的,应当对符合建筑废弃物车辆技术规范的车辆同时发放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运输车辆应当标明监督电话12345。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将取得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取得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运输车辆纳入名录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提供免费查询服务。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废弃物排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发证部门申请变更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一)建设工程施工等相关批准文件发生变更的;

(二)建筑废弃物运输、消纳或者综合利用合同主体发生变更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道路运输单位应当向发证部门申请变更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所属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二)新增、变更过户、报废、遗失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

符合法定条件的,发证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禁止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和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

第十二条  因抢险、救灾等进行紧急施工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应当在险情、灾情消除后二十四小时内书面报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并补办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消纳场达到原设计容量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从事消纳活动时,消纳场经营单位应当在停止消纳三十日前书面报告发证部门,由发证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排放与运输

第十三条

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并在开工前报工程所在地的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备案。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内容有调整的,应当及时报告接受备案的部门。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对方案填报完整度、运输和处置单位合法性、方案处置可行性等内容进行查验。不符合备案要求的,应当告知施工单位并说明理由。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的排放,免予编制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

第十四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制定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的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组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查验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情况,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

第十五条  排放建筑废弃物的施工工地应当符合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

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工程,排放的建筑废弃物应当交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运输。施工单位应当配备施工工地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人员,对建筑废弃物的装载以及车辆放行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监督,不得放行超载车辆。

排放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的施工工地免予配备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人员。排放单位和个人应当将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交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清运或者投放至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的管理人应当在二日内交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清运。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活垃圾、通沟余泥与污泥、河道疏浚底泥、危险废物等其他废弃物与建筑废弃物混合排放。

第十七条

因重大庆典、大型群众性活动等管理需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可以规定限制排放建筑废弃物的时间和区域。限制排放的时间应当从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有效期中扣除,持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有效期届满十日前,向原发证部门申请顺延。

第十八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以下原则制定建筑废弃物运输时间和路线的方案,并公布实施:

(一)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运输时间避开上下班等道路交通高峰期;

(三)中心城区限时间限路段夜间通行,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运输车辆适当放开日间非交通高峰时段通行。

在中心城区的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采取有效噪声控制措施后,建设单位可以向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夜间延时运输;因土方排放特殊需求或者因扰民不允许夜间延时施工的,可以向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日间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运输。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报市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技术审查通过后公布实施。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根据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密闭性能、车辆标志、车载监控的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车辆不得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

第二十条  运输建筑废弃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保持车辆整洁、密闭装载,不得沿途泄漏、遗撒,禁止车轮、车厢外侧带泥行驶;

(二)承运经批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或者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

(三)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合法的消纳、综合利用场地;

(四)使用具有有效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运输车辆;

(五)使用有效运输联单,按照建筑废弃物分类标准实行分类运输;

(六)符合本市规定的运输时间和路线要求;

(七)禁止超载、超速运输建筑废弃物;

(八)依法开展运输路线风险评估和事故隐患排查,落实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保障运输安全;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一条

在道路上运输建筑废弃物沿途泄漏、遗撒的,责任人应当立即清除。责任人未及时清除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或者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责任人不在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或者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事后立即通知责任人,并依法作出处理。清除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

经营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码头应当具备合法经营手续,配备符合规定的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沉淀池、道路硬化设施以及除尘、防污等设施,安装视频监控和车辆自动识别系统,接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建筑废弃物处置监管平台并接受监督。水运中转码头不得接收不具有有效建筑废弃物车辆标识的运输车辆或者不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船舶转运建筑废弃物。

第四章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

第二十三条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除适用本条例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

第二十四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统筹推进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清运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指导、监督运输单位、综合利用企业等通过清运平台开展经营,提供预约清运等服务,并公布排放和清运流程、运输单位以及综合利用企业等信息。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统筹组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置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应当符合生态环境、交通安全、土地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不得影响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和居民正常生活。

第二十五条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管理实行管理责任人制度。住宅小区和办公、经营场所,委托物业服务人实施物业管理的,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人为管理责任人;住宅小区未委托物业服务人实施物业管理的,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管理责任人;办公、经营场所未委托物业服务人实施物业管理的,由办公、经营场所的经营者或者管理人负责。不能确定管理责任人的,由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管理责任人并公布。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管理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明确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投放时间、监督投诉方式等事项;

(二)围蔽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并保持整洁;

(三)督促按照规定投放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劝阻、制止不当和违法投放行为。对不听劝阻的,及时报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及时按规定清运。

第二十六条  排放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装饰装修前将装修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告知管理责任人;

(二)不得将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暂存、收运,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中的有害垃圾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三)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应当袋装收集、定点投放至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沿途泄漏、遗撒的应当立即清除;

(四)支付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运输、消纳等处置费用。

第二十七条  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排放规范和管理责任人职责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另行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消纳与综合利用

第二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用地。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用地符合城市保障类项目用地的,按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予以保障,对其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依法可以划拨供地;符合产业发展类项目用地的,出让起始价按所在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执行,依法免于考核产值、税收、投资强度指标。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划,明确规划目标、空间布局和用地需求等内容,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程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第二十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支持以循环产业园等方式建设大型综合利用项目,支持社会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

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或者其他场所从事建筑废弃物消纳、综合利用的企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通过招标投标等方式产生。

第三十条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的选址,应当遵守国家和省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并与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目标保持防护距离。

下列区域不得作为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的选址地:

(一)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

(二)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三)洪泛区、泄洪道及其周边区域;

(四)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五)其他依法不得作为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选址地的区域。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综合利用项目的选址,应当征求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三十一条  消纳场经营单位、综合利用项目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消纳建筑废弃物,不得消纳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

(二)设置符合规定的机械和设备以及排水、消防等设施;

(三)场地出口设置符合规定的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沉淀池以及道路硬化设施,或者制定和实施因施工条件限制不能设置前述设施的替代保洁方案;

(四)采取扬尘污染防控措施,保持出入口、通行道路以及附属设施等周边环境整洁;

(五)落实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主体责任;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建立消纳建筑废弃物清单制。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生产、销售、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政策措施,扶持和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对公益性、城市兜底性市政基础设施保障项目安排财政性资金予以支持。

第三十三条

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和改革、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水务、林业园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推广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办法和综合利用产品目录,明确产品使用的范围、比例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使用比例,定期公布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造价行业协会及时采集和定期发布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价格信息。

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工程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等工程项目,在可以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部位,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使用比例应当不低于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比例。

第三十四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废弃物调剂机制,并指引、调配建筑废弃物优先用于综合利用项目和建设工程回填。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禁止在道路、桥梁、公共场地、公共绿地、供排水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倾倒、堆放、贮存废弃物的地点以及其他非指定场地倾倒、堆放、贮存建筑废弃物。

第三十六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处置监管平台。各相关部门应当向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并及时更新建筑废弃物管理的信息。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组织建立和完善建筑废弃物运输全程监控系统、建筑废弃物处置技术监控设备等,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排放、收集、贮存、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的智能化监督管理。

除排放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的施工场所外,施工单位、消纳场经营单位、综合利用项目经营单位应当在出入口配置视频监控和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出入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存档备查。运输单位应当为运输车辆安装密闭运输、车速监测、卫星定位、安全管理监控等车载装置设备,并保持正常运行。

建筑废弃物排放量超过五万立方米或者施工工期超过半年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的要求在建设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覆盖的区域,建设施工现场周边的视频信息,应当通过城市视频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共享。

第三十七条

建筑废弃物排放、收集、贮存、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实行全过程联单管理制度,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和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实行全过程管控和流向追溯。排放单位和个人、施工单位、运输单位、消纳场经营单位、综合利用项目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使用联单。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联单可以纳入工程计量计价核算凭证。

第三十八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管理运输单位诚信综合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市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等排放、运输、处置建筑废弃物的情况纳入各相关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第三十九条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牵头,公安、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园林、生态环境等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主动配合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置联合执法。发现违法行为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违法情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查处。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查处违法排放、运输、消纳、利用等行为。规划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非法占用土地等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对使用非法改装、套牌、假牌、假证车辆及其运输建筑废弃物违反禁行规定、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建筑废弃物处置违法行为信息,将多次违法和严重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检查和抽检频次。

第四十条  单位或者个人可以通过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投诉、举报建筑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接到投诉、举报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对查证属实的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办理相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排放建筑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未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运输、消纳、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办理变更申请擅自排放、运输建筑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补办,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和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建筑废弃物交由不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运输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未配备施工工地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人员的,或者未对建筑废弃物的装载以及车辆放行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监督的,或者放行超载车辆的,由管理施工工地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排放单位和个人将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交由不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清运或者不投放至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的,或者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的管理人不在二日内交由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清运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项规定,承运未经批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的,按照每车次处以一万元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四项规定,使用不具有有效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运输车辆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码头未配备符合规定的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沉淀池、道路硬化设施以及除尘、防污等设施的,或者未安装视频监控和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的,未接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建筑废弃物处置监管平台的,或者接收不具有有效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运输车辆转运建筑废弃物的,或者接收不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船舶转运建筑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运输单位被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注销其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并收回其所属车辆的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依职权责令改正,可以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道路上运输建筑废弃物沿途泄漏、遗撒建筑废弃物不立即清除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不袋装收集的,或者不定点投放至非许可类装饰装修废弃物暂存场所的,或者沿途泄漏、遗撒不立即清除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未按照要求使用联单的。

第四十五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免责声明:
引用内容会标注来源,仅为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为商业用途,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排行榜
知情告知书公告(新疆智远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
知情告知书公告(青岛绿之源农贸有限公司)
国采中心新一期框架协议采购入围复印纸产品上架
4
知情告知书公告(蚌埠市毅恒食品商贸有限公司)
5
知情告知书公告(上海能亮贸易有限公司)
6
财政部规范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
7
知情告知书公告(安徽省明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8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制定首个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强制性国家标准
9
吉林推进政采数字化改革
10
知情告知书公告(安徽星聚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标讯
资讯
信用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