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资金主导的投资模式转变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中长期融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央行通过这些工具,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例如,对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产业,引导银行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融资,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也在积极布局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领域。这些资金具有风险承受能力强、投资周期长的特点,能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政府投资基金可以通过直接投资、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
“长周期考核”机制促使资金供给端发生变化。金融机构在考核中更加注重长期业绩,减少短期波动的影响,从而更愿意提供中长期资金。这种机制的转变使得资金供给更加稳定,有利于企业进行长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升级
“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模式成为趋势,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金融工具联动,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接力支持。
金融机构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对服务精度的提升至关重要。这些人才既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又了解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的具体举措包括:
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投资者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资本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实施“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
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盘活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
3.绿色与数字金融的融合深化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对高碳行业低碳技改的支持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建立专门金融标准体系,加大转型资金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提供绿色信贷和发行绿色债券,为高碳行业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
数字基建(5G、工业互联网)的中长期贷款与资产证券化工具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机构为数字基建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资产证券化工具则可以将数字基建项目的未来收益提前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模式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趋势。金融机构通过分析企业的数据和资产,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例如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融资服务。这种模式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高效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4.重点领域的投融资机遇挖掘
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技术攻关方面,政策提供了“绿色通道”政策。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方面可享受优先待遇。例如,集成电路企业在研发先进制程技术时,通过“绿色通道”上市融资,能够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
金融机构还为链主企业的“补链”“延链”投资提供并购贷款支持。链主企业通过并购上下游企业,能够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金融机构的并购贷款支持为链主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5.专精特新与中小企业的支持重点
“千帆百舸”上市培育对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要的政策激励作用。通过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这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实现快速成长。
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适配融资工具,初创期适配融资工具多采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政府扶持资金;成长期则多用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工具。
“脱核”供应链融资和首贷户征信便利化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脱核”供应链融资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也能贷到款,拓宽了融资渠道。首贷户征信便利化则降低了中小企业首次获得贷款的难度。
6.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机遇
政府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这些资金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特点,能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例如,政府投资基金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未来制造领域的创新企业,推动产业的发展。
“创新积分制”对科技企业融资门槛的降低作用显著。企业的创新积分可以作为其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金融机构根据积分情况为企业提供贷款。这使得科技企业在融资时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抵押物,降低了融资门槛。
在“未来空间”领域,企业可以利用政府投资基金和“创新积分制”融资,开展太空探索、卫星应用等项目。在“未来能源”领域,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投资新能源研发和应用项目。通过这些投资场景,未来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