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远程异地评标,5个维度读懂核心
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筑牢公平基石  赋能高效交易

——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解读 

广州交易集团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制度创新与实践协同为抓手,明确了远程异地评标推广的路径框架,既是落实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发展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破解行业痛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署。深入领悟《通知》精神,需从资源整合、机制完善、责任厘清、标准规范、保障强化五个维度,把握其对招投标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



   

     

     
五大抓手  全面赋能    

     

     

   


01        
以资源共享为核心    
打破招投标市场发展壁垒    

《通知》将“加强资源共享”置于首要位置,直指长期制约招投标行业发展的“资源碎片化”问题,通过“清单化”“标准化”手段,推动全国范围内专家库和场所工位等评标资源的高效配置。

项目范围界定上,《通知》要求各省级招标投标指导协调部门同各行政监督部门结合实际明确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类型与规模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机械推广,又通过公开透明的规则让经营主体清晰预期,为项目落地提供明确指引。

专家库与场地工位的“双共享目录”建设,更是破解资源壁垒的关键:评标专家库资源需同步共享专家库信息、公布专家劳务报酬标准与支付方式,场地资源需同步场地可用范围及状态、明确就餐住宿保障及收费规则,这种“资源+规则”同步公开的模式,既解决了跨区域专家调用、场地预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又为后续协同服务奠定了基础。例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汇总上传合适的远程评标的工位资源,可让异地招标人在线查询、直接预约,彻底改变以往“线下对接、反复沟通”的低效模式。

图片

图为《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首例试行验证项目评标广州副场实景图。广州交易集团供图


02        
以协同机制为支撑    
提升远程评标全链条效能    

远程异地评标的顺畅实施,离不开清晰的分工协作与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通知》从主副场分工、成本补偿、服务保障三个层面,构建了闭环式协同服务体系。

主副场分工合作机制明确了“主场主导、副场配合”的责任边界:主场提供核心系统与工具,副场配合主场完成场地预约、专家抽取、专家签到、身份验证等实操环节,同时建立异常情况应急处置流程,确保项目不因局部问题停滞。

成本补偿机制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收费差异,设计了“主场分担”“统一收费后补偿”“副场直接收费”三种模式,既兼顾了主副场的运营成本,又严格遵循价格管理规定,避免乱收费现象。

评标服务保障中“招标人承担专家食宿费用”的要求,将服务保障责任与项目主体挂钩,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专家能够集中精力参与评审。这些机制的落地,将有效解决早期远程评标中“分工模糊、权责不清、成本争议”等问题。

03        
以责任厘清为底线    
筑牢招投标监管与廉政防线    

《通知》通过清晰划分主副场在行政监督、现场管理、专家考核、档案归档等方面的责任,构建了“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监管体系,为远程异地评标套上制度枷锁。

行政监督上,明确主场负责、副场配合的原则,副场发现问题线索需及时移交,避免了“多头监管”或“监管真空”;现场管理中,主副场分别维护场内秩序,副场配合做好见证与资料移交,主场统筹完整资料归档,确保评标过程可追溯;专家考核则实行“属地管理”,主副场分别记录本地专家履职情况并推送至专家库组建单位,实现考核的精准化。

这种“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的设计,不仅让监管更具针对性,更从制度上防范了评标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为招投标市场廉洁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04        
以标准落地为牵引    
强化技术规范政策支撑    

技术标准是远程异地评标规模化推广的“通用语言”,《通知》从政策层面为技术标准落地提供了明确指引与保障。

一方面,明确“新改建平台系统和场所工位需与技术标准相适配”,要求各地按技术标准优化现有系统、改造设施,确保全国范围内系统兼容、数据互通,从软硬件层面消除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明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全国远程异地评标共享节点”的职责,建立全国统一的通用性共享组件,要求其按“开源、中立、共享、兼容”原则提供技术支持,为技术标准落地提供平台支撑。

同时,《通知》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行业协会及参编单位,“根据实践应用情况不断优化完善技术标准”,通过“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提升技术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确保技术标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为远程异地评标高质量推广筑牢技术政策根基。

05        
以组织保障为依托    
推动远程评标落地见效    

制度落地需靠组织保障支撑,《通知》从软硬件基础、安全防护、宣传培训三个维度,为远程异地评标推广提供全方位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上,强调“节约集约、避免重复建设”,要求各地按技术标准优化系统功能、改造场地设施时,充分利用既有资源降低成本;安全防护方面,建立覆盖网络、数据、人员的全链条防护制度,最小化信息调用、强化保密管理,守护评标信息安全;宣传培训则面向全参与主体,通过多形式宣贯让经营主体懂规则、会操作。

同时,《通知》鼓励跨省域合作与国有企业先行先试,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动态优化技术标准,形成了“国家统筹、地方落实、平台支撑”的推进格局。

图片

图为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天润路场地实景图。广州交易集团供图



   

     

     
标准规范  重塑市场
   

     

     

   

远程异地评标全国技术标准的推行,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重要实践,具有多维度深层意义。

从市场公平维度看,远程异地评标通过打破地域壁垒,实现全国评标专家与场地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从根本上切断“熟人评标”“地域保护”的利益链条。以往局限于本地专家评标的模式,易滋生串通投标、倾向性评审等问题,而技术标准构建的全国性资源共享体系,让跨区域专家随机抽取、异地评审成为常态,有效保障评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从资源配置维度讲,技术标准破解了“专家资源不均衡”“场地资源闲置浪费”的行业痛点。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专家库与场地工位共享目录,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便捷调用东部优质专家资源,中小城市闲置的评标工位也能服务于大型跨省项目,实现全国范围内招投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从监管效能维度而言,技术标准整合的多维视频监控、全程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将评标过程从“线下封闭”转向“线上可溯”,监管部门可实时介入异常行为、事后调阅完整记录,构建起“过程可监控、异常可干预、事后可追溯”的评标风险防控体系,大幅提升行业监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通知》的出台,不仅是对远程异地评标模式的规范,更是对招投标市场资源配置、监管体系、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重塑。随着各项要求的落地,招投标市场将逐步打破地域壁垒、规范运行秩序、提升服务效能,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免责声明:
引用内容会标注来源,仅为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为商业用途,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排行榜
远程异地评标,5个维度读懂核心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政府采购生态?
《中小企业声明函》有错误要澄清,应由谁发起?
4
实数融合扩围增效 更多利好政策将出
5
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6
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
7
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岱岳分中心 完成首宗“全随机多点分散 + 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8
跨越4000公里的牵手—— 潍坊临朐县与西藏日喀则市远程异地评标项目顺利“通关”落地
9
济南市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出台《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竞争的若干措施》
10
湖南电子卖场彻底关停进入倒计时
标讯
资讯
信用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