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改革
促进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四方面内容,系统推动在全国范围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对打破地域限制,推动资源共享,提高评标质效,节约交易成本,确保公平公正,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广网络远程异地评标”。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安排,湖北结合实际全力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试行验证工作,率先完成与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对接调试,并于2025年8月实施首例执行《技术标准》的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
图为《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首次试行验证观摩现场。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供图
实践中,因为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指导,存在线下操作环节多、风险防范难度大,协同服务机制弱、组织保障效率低,主副场责任不明确、监督管理落地难等问题。《通知》坚持需求导向,针对具体环节和关键问题,从加强资源共享、完善协同服务机制、厘清主副场责任、加强组织保障等四方面予以明确,既提出了项目范围、行政监督、现场考核等监管类的框架性要求,也明确了主副场分工合作、副场补偿、评标保障、报酬标准等服务类的协同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软硬件建设、安全防护、宣传培训等支撑类的标准规范,为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知》锚定标准化推进远程异地评标,从五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实现平台融合、资源整合、技术聚合目标。通过统一总体技术架构,开放对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各电子交易系统和工具软件,达到“一次接入、处处互通”效果。
二是实现评标专家库和场所工位资源共享目录管理。以去中心化、技术中立、分布式网络协同为指导思想,构建全国主副场互联共享技术路径,执行统一的服务流程,支持各地汇总形成共享目录、线上自主选择副场。
三是实现全流程电子化闭环操作。主场项目登记、工位预约、专家抽取,副场专家签到、专家登录,以及主副场间专家入会评审、评标报告签署和信息归档等关键节点均能“无感”切换和“无缝”流转。
图为《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首例试行验证项目评标主场实景图。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供图
四是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见证、可溯可查。支持项目监督部门对主副场评标场所工位环境、评标会议音视频交流、评委评审人脸与桌面操作轨迹等进行在线监管和回溯核查。
五是实现全过程安全可信。应用国密算法和数字证书加密主副场互联节点,主副场交互链路全程加密传输,项目信息主副场内不出域管控,评标专家信息最小化调用。
《通知》要求各地招标投标指导协调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在按照《技术标准》常态化推进省内跨地级市远程异地评标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
2025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招标投标市场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明确了必须采取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的政府投资项目规模标准,并要求大力推进席位制评标,实现全省评标专家和工位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共享使用。
图为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系统页面。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供图
作为首个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点亮”的省份,湖北将严格按照《通知》有关要求,积极与更多的省份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专家资源共享范围,打造评标工作的“廉洁圈”和“高效圈”,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根据实践应用情况,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改进优化,及时反馈意见,为提高《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贡献力量。筹划编制评标专家库技术团标,为进一步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提供配套支撑。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