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项目申报是否合规
审计应关注和评价项目申报资料是否齐全、规范。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向审批单位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投资估算等资料,审批单位是否对项目予以及时批复等;建设单位是否留存改造前的房屋建筑和重要设备设施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涉及特殊部位及技术业务用房的,项目方案是否事先征得上级单位业务部门的审核同意。
(二)关注内部控制是否严格
1.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方面,应关注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对各领域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评价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成立维修改造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是否为领导小组组长;是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质量控制、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保密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等有关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等。
2.制度执行
制度执行方面,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审查建设单位是否加强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管理;是否组织会计财务、后勤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动责任落实,加强投资控制;涉密项目是否执行《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等。
3.廉政管理
廉政管理方面,应关注因内部控制失效产生的舞弊风险和资金损失,评价廉政风险防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审查了解是否存在领导干部或经办人员插手干预维修改造;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维修改造内容或提高维修改造标准,导致项目总投资超出批复;是否存在违规挪用、挤占维修改造资金等情形。
(三)关注项目管理是否规范
1.招标投标管理
招标投标管理方面,审计应关注建设单位执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的规定情况,评价招标投标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查看招标文书设计,加强对招标条件的审查,查看招标范围、投标资质、评标办法以及招标程序是否合理,招标文书是否存在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情形,有无“倾向性、特定性”等不公平条款。认真比对投标文书内容,查看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投标保证金有无关联,通过职业判断分析有无围标、串标、陪标或招标流于形式等现象,对报价显著异常的,要深入研判,查清查透是否存在“内外勾连”等不法行为。
2.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方面,审计应关注因合同审核、签订及合同内容缺失暴露的风险,评价合同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根据国家规定与有关单位签订工程合同、货物合同和服务合同;项目工程合同文本是否由建设单位法律事务部门或聘请的外部专业律师审核后报上级单位复核;合同重要要素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模糊性条款;是否在合同中约定预留不超过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3%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合同是否由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签署等。
3.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方面,审计应关注因施工管理不到位导致的质量、安全事故和竣工验收中的风险,评价施工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审查项目施工前建设单位是否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咨询并履行相关建设手续,是否配备管理人员开展施工现场管理,是否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批制度。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是否派驻管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是否建立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等。建设单位是否加强隐蔽工程验收,是否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办理竣工验收。工程承包单位出具的质量保修书是否符合国家要求等。
(四)关注财务管理是否严密
审计应关注因制度缺失、管理不严、执行不到位等引发的舞弊行为、资金损失和风险隐患,评价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财务收支是否由建设单位会计财务部门核算和管理,是否实行钱账分管、证印分管;是否按照合同约定以及工程价款结算有关规定和程序支付工程款。竣工结算审减金额超过送审金额10%的,超出部分的审计费用是否由施工单位承担;是否调整过有关资产账面价值。对项目竣工决算后形成的结余资金,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等。
(五)关注绩效评价是否科学
审计应关注和评价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制度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产出和效益等实施绩效评价。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是否将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及其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