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当前位置:
正文

新华全媒+丨让优质科普更好服务公众需要——科普专家共话新时代科普创作传播

发布时间:2023-09-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让优质科普更好服务公众需要——科普专家共话新时代科普创作传播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温竞华

  “大科学工程不仅是科学前沿突破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科普平台。”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普创作传播的范式变革”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建刚说。

  把处于世界前沿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比作悬浮在零下269摄氏度“甜甜圈”中的人造太阳;在合肥创建“聚变创新展览馆”,让更多公众转变对能源的认识……李建刚用科普的语言描绘科学前景:“一定会有一盏灯被核聚变点亮。”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承办了这场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面对当前的时代之变、人民之需,科普创作传播需要不断创新形式,跨界协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说。

  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网名“不刷题的吴姥姥”,擅长在短视频平台上用身边事例讲解物理原理。“保证科学的真实性,让尽可能多的大众有共鸣。”吴於人这样总结自己制作科普视频的标准。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设计的化学实验,网上网下都有大量“粉丝”。“‘讲实验’不如让学生‘走向实验’。”戴伟分享自己的经验,“如果投选人类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我一定会将这一票投给‘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上海市同济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任、“达医晓护”科技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科普作家汪诘……多名“科普达人”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解如何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在科学世界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打造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普内容、科普队伍、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和工作范式。参加论坛的科普专家们纷纷表示,要让优质科普更好服务公众需要。

  “建设系列科技品牌矩阵,以高质量科普出版持续为高水平科普工作赋能。”人民邮电出版社副总经理宋吉文说。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