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位置 返回首页 资讯中心 探索数字化采购监管新路径

探索数字化采购监管新路径

公告内容

摘要:

本文以某央企集团物资采购监管为例,从全供应链视角出发,提出把采购监督融入信息化的线上数字监管新思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风险监控预警模型,实时可视采购全环节运转情况,确保招标采购依法合规,风险可控。

一、引言

采购监督管理一直是国有企业监管的难点和重点,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黑箱”。对于年均500亿交易额、14万家注册供应商的国有企业来说,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适应大体量采购业务监管的需要:一是专项年检覆盖面小,检查密度和力度受限;二是线下监管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低且难以体现全貌;三是检查手段落后,逐级上报缓慢,统计口径不一难以实现及时准确的判断和管理[1]。基于上述原因,以数字化手段量化识别采购关键风险因素并建立自动预警监控模型,是新形势下大型企业提高采购监管水平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国家“十四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下,结合公司实际,探索数字化采购监管新路径,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集团采购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字化采购监管新路径及预警模型搭建

数字化采购监管,即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采购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转化为信息系统中对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等各方参与人的行为约束,并将监管需求固化为采购监督预警模型,动态监控采购各业务环节潜在风险,智能推送各级管理部门,实现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管控、全闭环管理、全方位监督的采购业务一体化运作。

图1 数字化采购监管路径示意图

1、采购风险梳理

近年来,国资委高度重视央企采购管理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采购管理对标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中央企业采购管理有关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尤其后面两个通知,对央企采购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国资委进一步加大对央企采购的监管力度[2]。通知要求通过国资监管统一数据采集交换平台报送采购数据,从原来上报3000万元以上的采购,调整为上报200万元以上的采购。同时,从2021年1至4月份上报的数据中,梳理出了“十四条问题”清单。

围绕以上采购主体业务监管需求,针对采购全业务、全环节关联主体,详细分析与识别物资采购潜在风险,如下所示:

(1)采购方式合理性风险:是否存在应招未招、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相似标的不同采购方式等;

(2)采购流程合规性风险:随意简化招标程序、公示信息不全、监督方式不公开、供应商围标串标、招标文件资质条件设置不合理、供应商参与采购文件编制、合同签订违规增项等;

(3)供应商履约风险:供应商资质、业绩、信誉不满足招标要求、违规转包分包情况等;

(4)采购各类隐性问题风险:民营企业“股权代持、买壳挂靠”、关联交易等。

2、预警模型搭建

业务风险监控模型是业务风险预警的基础。某集团电商公司在招标采购、非招标采购、电子超市、供应商管理、专家管理、合同管理、支付管理等功能信息结构化基础上,建立采购监管数据中台,结合国家政策及集团公司风险管控要求,构建风险监控模型,对采购数据进行智能化监测,实时可视、可控、可管,变过去传统的采购监督“大海捞针”模式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筛留针”模式,实现“让数据自己说话”[3]。

(1)建立预警规则

针对不同监控场景与采购问题类型,设置重点监控指标及相应预警规则,根据业务逻辑设置预警阈值及触发条件,对不同种类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识别。从关键节点、重点流程阶段、全局业务全维度快速识别异常状态指标,实现从“人管”到“数控”的转变。

(2)设置预警级别

为了突出重点风险,集中力量解决严重问题,本文根据采购风险的严重性、复杂性、紧急性等维度细分,设置差异化的预警风险等级。不同预警等级对应设置不同监控阈值与推送规则,按“红色、橙色、黄色”三个预警级别实施自动预警、“亮灯”管理,实现了“GTD”重要行动优先管理法。

3、预警处理与定向推送

根据某集团实行一贯三级的管理模式,由“总部—分子公司—基层单位”层层严格分级管理,预警信息由线上以数据门户形式发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帮助其实时跟踪处理预警事项,及早掌握项目信息,及时规范采购行为,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各级审计部门巡查监督预警问题的处理情况,收集反馈处理结果并形成月度报告。

4、优化管理闭环管控

采购管理部门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解决或需要跨部门共同研究的专业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依托信息化系统规范完善日常监督工作流程,实现全程留痕、动态管理。督促业务流程优化,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提高采购效率及质量。

三、数字化采购监管典型案例

一直以来,围标串标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滋生行贿受贿风气,破坏市场交易公平竞争机制,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但因其表现形式复杂、隐蔽性强且查处取证难而屡禁不止。通过将大数据分析引入采购监管可以高效、低成本地挖掘潜藏的围标串标行为,对其进行精准识别,及时发现并自动预警。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19〕41号),肯定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及时发现并自动预警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中的重要作用[4]。

1、风险点梳理

围标串标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文件相似度高;

(2)不同供应商联系人员相同或有关联关系;

(3)投标报价集中度高或成规律性分布;

(4)供应商组团投标且中标率异常高。

在全面电子化投标、评标工具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手段,核查关键指标信息,比对投标价格,精准发现组团供应商,通过多维度综合研判并自动预警围标串标行为,为采购监管提供明确的线索指向,这是以前通过人工线下检查所不能达到的。所有的线上证据链留痕也为下一步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的电子证据支撑。

2、预警模型搭建

(1)投标设备特征码一致

开标时,通过硬盘信息、主板信息、网卡信息、CPU信息的收集和比对,及时发现信息一致的投标人并及时预警,作为串标依据,在评标时及时进行作废处理,并上报给供应商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禁止参与采购行为处理。

图2 投标人特征码筛查

(2)投标联系人筛查

开标时,对同一标段投标联系人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邮箱信息进行收集和比对,并结合企查查等公信平台信息,如发现联系人为同标段参与公司实际控股人,则及时提出预警。通过对投标单位投标联系人雷同性分析,同时结合所有投标历史,挖掘出供应商潜在联系,以人为线索找出围串标团伙。

(3)投标价格分析

评标时,通过评标工具收集各供应商报价进行分析。某些供应商为了提高中标概率,会串通同一标段其他投标人,使报价集中在某一范围以提高自身中标率。通过报价集中度模型搭建,可作为发现围标串标行为的有效切入点。设SU=з/ф表示标准差系数,з为同一标段报价的标准差,ф为同一标段报价的平均值,报价集中度=100*(1-SU)。

图3 投标价集中度筛查

(4)供应商组团投标在一些竞争性相对较小(投标供应商少于5家)的标段中经常会出现某几家供应商组团参与投标的情况。通过对一段时间域内几家供应商同时出现在同一标段的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得到组团供应商初筛名单。通过对这些供应商进行整体中标率分析,进一步将中标率异常高的供应商团体筛选出来,作为围标串标高嫌疑的行为进行跟踪并预警。

图4 组团供应商中标率异常筛查

3、预警处理与推送

目前某集团48家分子公司及区域公司已建立数据门户,按照数据类型,将采购业务、采购主体、项目交易、评审专家、供应商、代理机构实时产生的基础数据、监管数据、交易数据、档案数据(涉及7.5万个采购主体、52万余条公告信息、近700万条业务)进行分类、回归、聚合、统计、分析。系统根据预警项自动触发预警后,依据设置的流程节点、预警等级、业务类型等推送规则,将风险预警提示智能、及时的推送至相关部门及业务管理人员终端进行处理和闭环管理。推送方式包括数据门户、手机移动端等。

图5 预警数据门户

通过对全集团采购业务总体情况、项目交易过程的分析,可以让各级监管部门实时掌握业务办理情况、采购执行情况、信息公开情况,并能够对重点项目、疑点数据进行跟踪追溯;通过对采购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让采购人直观地了解数据“画像”,为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图6 手机APP客户端

4、数据赋能优化管理

某集团物资采购监管在平台优化升级、结构化采购文件范本的基础上,从单纯信息化建设向数据导向数据应用转型,从经验管理向数据管理升级,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由‘管控’到‘赋能’”上有所作为,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源头上防治,从过程中控制,从结果里查办采购违法违规行为。通过事后分析与信息沉淀,形成数据报告,总结管理经验,用数据赋能业务,优化采购监管。

图7 采购监管月报

四、结论

以上只是某集团在数字化采购监管应用的几个缩影,随着“互联网+能源行业”的不断深入融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数据监管和应用手段得以运用,为全面深化采购管理、提升采购服务水平、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供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 强化管理提升招标采购效能[J]. 李保军,林春强. 中国石化. 2021(02)

  2. 加强物资招标采购监管的对策与建议解析[J]. 王华言. 中外企业文化. 2021(07)

  3.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招标采购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项进,王锋,李晓明. 招标采购管理. 2021(10)

  4. 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大数据应用分析[J]. 刘碧丹. 产业科技创新. 2020(03)


作者:魏振华 单位:大唐电商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大唐电商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