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位置 返回首页 资讯中心 10个关键词回顾IT采购20年(上)

10个关键词回顾IT采购20年(上)

公告内容

20年前,随着政府采购法颁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随后的20年间,这一法典也深刻改变了我国政府采购的“面貌”;


20年间,IT采购紧扣发展脉搏,呼应时代节拍,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IT采购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20年间,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越来越多新技术、新产品出现在政府部门的采购清单中,为新时期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新技术手段;
20年间,业内不断调整视角,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软硬件设备、信息化项目最佳采购路径。
在政府采购法颁布20周年之际,IT周刊用10个关键词带您回顾IT采购那段峥嵘岁月。
启航
2002年,距离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仅过去两年。
彼时,对时任北京市朝阳区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杨光俊而言,工作阻力主要来自采购人单位的唱反调。有一次,某校长专程赶到教委堵住他,埋怨之前通过政府采购购置的计算机性能差、网速慢、价格高,进而提出由学校自行购置新机。但当杨光俊提出聘请专家认定这批设备时,该校长立马作势要走,矢口不提设备问题。
采购人众口难调、不配合、闹情绪……杨光俊彼时碰到的问题其实是当时基层采购工作者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20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采购工作者冲破阻力,不断丰富采购专业知识,用过硬技能服务采购人,维护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PC、办公外设、投影机、视频会议系统、云计算、网络安全设备、云服务……越来越多的软硬件产品以及IT服务通过政府采购“走”进党政机关、校园、医院、公共服务场所。
协议供货
早在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之前,财政部已经尝试通过协议供货解决集中采购目录内的小额零星采购。2002年3月,为减少重复招标、方便单位采购、提高采购效率,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试点经验基础上,财政部印发通知,决定2002年中央单位计算机和打印机政府采购实行协议供货制度。同年6月,复印机也被纳入中央单位协议供货范围。在这一年,协议供货制度初登“舞台”,并在此后我国政府采购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2004年8月,财政部颁布《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为协议供货正名。
一提到协议供货,就不得不提PC、打印机等IT产品。由于此类通用设备产品规格及参数相对统一、品牌较多、市场货源充足,彼时,从中央到地方,大多选择从这类产品入手探索协议供货采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协议供货虽然提高了小额零星采购的便利性,但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到了2007年,关于协议供货“路在何方”的讨论声愈发激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协议供货制度下,采购人、集采机构、供应商三方责任不清晰。同时,由于协议供货周期长且产品与市场脱节,协议供货效益问题逐渐暴露。
此外,协议供货还有一个被广为诟病的问题——质次价高。这一问题在IT产品协议供货中极为突出。信息类产品或服务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和市场发展变化较快,价格变化频繁,而协议供货周期较长,导致协议供货价格与市场同步有一定困难。
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协议供货改革试点工作。监管机构、集采机构按照市场可选、价格可比、耗材通用、公务卡支付的原则,运用市场选择机制和电子化手段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剑指协议供货价高问题。
抢滩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彼时,政府采购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而这一速度明显高于国内IT市场发展速度。加之我国电子政务在这一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IT业界对政府采购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2003年,政府采购市场的IT产品采购规模已达四五百亿元,与2002相比增长显著。仅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公开招标和协议供货项目,IT产品采购规模就达到80%以上,其中以PC、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居多。
巨大的商机必然引来分食者。为了拿单,各大IT厂商在政府采购项目中“近身肉搏”。彼时,从IT行业整体情况来看,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已经导致IT厂商竞争白热化。而不断扩面增量的政府采购市场,则成为厂商的必争之地。在参与各大项目的招标中,微软、思科、甲骨文、联想、清华同方、长城……一批又一批国内外企业开始在政府市场“攻城掠地”。
21世纪之初,微软、IBM、甲骨文、思科、惠普等一批IT巨头不断加码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关注到中国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持续投入,IT巨头开始在政府采购市场排兵布阵。在品牌、技术、产品综合性能方面颇具优势的国外厂商,凭借高举高打的战略,在中国政府采购市场频获大单。
面对微软、IBM、思科、DELL这些国际巨头,国产IT厂商频频在主场失手。2002—2004年,《国产IT厂商集体出局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IT厂商在政府采购市场的失意。但情况很快得到了扭转,凭借在技术方面的追赶以及价格、服务优势,国产IT厂商在政府市场向国际巨头发起反攻。
硬件方面,2006年,联想在政府市场已经占据很高的份额,桌面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度突破50%。
在2007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博览会上,一条消息让国内软件行业为之一振。彼时,在省级政府软件采购中,国产操作系统占25%以上的份额,国产办公软件(套件)已占据60%市场份额,国产安全软件占97%市场份额。
啃硬骨头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严禁配备明显超出机关办公基本需求的高档、高配置产品,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等工作要求。
彼时,协议供货价高问题备受舆论关注,存在多年的名义集中、实则分散的协议供货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为进一步深化集中采购工作,推进行政支出管理、遏制超标采购以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库〔2011〕87号),将中央单位采购的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纳入当年批量集中采购试点范围。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启动。
集中采购进入新纪元。
试点结果令人振奋。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统计分析了前两期批量集中采购试点结果,数据显示,台式计算机批量集中采购中标价格比协议供货价低了10%—15%,比市场价低了10%,打印机批量集中采购中标价比协议供货价低了7%—8%,比市场价低了10%。
批量集中采购规模效益明显。即便如此,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采购人的抵触、质疑、抱怨中,财政部门展现出了改革的决心,在实践中调整试点品目及采购需求标准,并进一步处理好规范与效率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单位也逐步扭转了“我的采购我做主”的观念。
窃听风云
2013年,“棱镜门”事件震惊世界,斯诺登以一己之力揭开了美国电子监听计划的冰山一角。
“棱镜门”事件,让世人近距离看到了网络战的威力——美国利用在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能够肆意对他国发动“降维打击”。随后,各国高层领导密切关注信息安全。我国也敲响了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与此同时,作为掌握国家信息核心部门的政府在采购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也引发广泛关注和探讨。
事实上,为堵住采购环节信息安全漏洞,此前多部委也曾联合发文,构筑政府信息安全的防火墙。如,财政部、质检总局和认监委于2009年4月印发了《关于调整信息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要求的公告》,要求安全路由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审计等13种产品须在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范围内实行强制性认证,未获得强制性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不得进入政府采购领域。
这场轰动世界的“窃听风云”事件,让我们了解到,美国的电子监听计划是基于更为底层的IT技术,多家美国IT巨头被卷入其中。而彼时我国软硬件高度依赖国外进口,党政机关信息安全也面临极大挑战。
“严格规范相应的采购程序和采购系统……”
“建立相关的安全采购流程规范,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监测……”
业界对政府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此后,我们看到,不安全的产品陆续被挡在政府采购市场的门外:赛门铁克被弃用、中央国家机关对Win8说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产操作系统出现在协议供货的入围名单中。

作者:程红琳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