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内容
编者按:
中国石油招标中心新疆分中心挂牌成立后,为解决疆域面积广、招标及专家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在总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发完成了集团公司首个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并在各区域招标中心之间和新疆分中心内部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在利用系统进行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系统的推广应用。笔者通过详细总结该系统在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深改会”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整体优势,2019年9月,新疆分中心作为中国石油第四个区域招标中心在克拉玛依市挂牌成立。由于新疆分中心本部及各分部所在地遍布在疆内各个地州及县市,各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也有152公里,以往组织一次联合集中评审至少要一周的时间,造成评审专家舟车劳顿的同时,项目评审质量也不理想。面对疆域面积广、招标及专家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新疆分中心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网络资源优势,以“区域联通、业务覆盖”为建设思路,通过采用全新H.264 High Porfile优化压缩技术成功开发了集远程工位会议管理、分级集中远程监管、视频会议及工具库、项目全流程分类归档、第三方数据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截至目前已完成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等七地的互联互通,形成干线连接区域、支线连接企业的网络拓扑,初步实现“近在咫尺,异标同评;远隔千里,同评一标”的建设目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致使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始终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员流动管控和集团公司降本增效的双重要求,给原本还在持续推进的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又安装了多部“涡轮增压器”,助推系统的推广应用进程。如何通过运行管理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帮助企业解放固有思维、加强业务融合、扩大应用范围,是现在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应用效果 1.高效共享评标场地,加强资源利用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推广应用,在充分共享各地招标机构专业场地及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引入工位式管理理念,将工位设为最小管理单元,利用屏风工作位将各地评标室分割成若干独立区域,并将这些工位通过系统进行虚拟集中管理,工作人员只需根据项目需要对各地工位进行灵活组合即可完成远程评标项目的组会工作。这一创新措施不但突破了原先一评标室评一标的限制,还将原本各地并不充裕的专业评标场地做到利用最大化。 2.充分共享专家资源,提高招标质量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推广应用,将项目所需专业评审专家的抽取范围扩大到全疆,并延伸至北京、上海等地,使各地的优秀专家能够通过平台参与到分中心的项目评审中,在不断增加可选专家数量的同时,也提升了评标委员会的整体专业能力。各地评审专家在此模式下能够得到充分调用和共享,从而解决了疆域面积广、专业分布不均、专家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提高项目招标质量奠定了专业基础。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为评审专家快速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 3.有效降低招标成本,提高招标效率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在北京、上海以及分中心各分部都部署有评标工位和专业的软硬件设备,接受项目邀请的评审专家只需要按照通知要求就近前往各地招标机构即可参与项目评审。这样既能降低评审专家往返各地而产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又能减少招标机构组织人员的投入,还能缩短人员组织周期,及时保障招标项目的顺利实施。 4.交互方式种类多样,促进沟通交流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不仅为评审专家在评标过程中提供音视频交互环境,还内置了评审辅助工具箱,包括发言申请、主讲申请、电子白板、远程协助、屏幕共享、文件共享、软件共享、视频共享、远程会签等功能,以满足评审专家在评标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尤其对疑难点的讨论、设计样品展示、拍摄样品展示等需求,其辅助效果尤为明显。 5.提升集中监管水平,提高管控能力 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不仅能够通过视频摄像头和耳麦对每位专家的现场行为和语音进行实时监控和收录,还能够通过系统自身功能以及部署在各地评标室内的环境监控摄像头、拾音器等设备进一步对每位专家的桌面操作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而这所有的监控内容都集中显示在分中心本部监控室的大屏幕上,只需选派一名监督人员就能够对所有运行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中的评审项目进行监督,大幅度提高了分中心远程集中管控能力,保证招标项目在公平、公正、合规的环境下进行评审。 二 推广应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困难和问题 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经过近5个月运行,分中心利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共开展远程组会31场次,评审招标项目80余个,减少差旅费用支出15万元以上,降本增效成绩显著。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尚处运行初期 与传统的本地评标不同,远程评标对各地招标机构的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远程评标项目标准化实施流程、主副场评审专家监督管理、网络及系统现场保障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要求更为严格,各地招标机构虽针对性地制订了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但笔者认为其管理深度和细致程度仍有欠缺之处。 2.本地评标模式仍处主导地位 远程评标模式会改变招标人和招标机构对于招标项目组织实施的本地化工作习惯,认为远程评标组织难度大、流程相对复杂、管控力度欠缺,不愿意采用远程评标模式。同时,目前各地招标机构抽取常规项目的评审专家时,尽可能在招标人所属的局级单位内部进行抽取,屏蔽其他组织机构,使所有随机抽取的专家都处在同一个地区,无需采用远程评标模式,致使远程评标的核心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3.系统间存在信息交互屏障 出于系统信息安全及规范接口管理的考虑,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石油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以下简称电子交易平台)是独立进行开发和建设的,这就造成其他围绕此平台建设开发的信息系统无法与此平台进行数据推送和共享,无形中增加了远程评标项目的组织难度、组会灵活性以及信息录入的工作量。 4.评审专家应用培训难度大 专家库抽取范围的扩大帮助分中心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但同时也增加了组织集中培训的难度,各地评审专家无法在项目评审前就接受系统应用培训,只能够通过现场实操来熟悉系统,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评审时长。由于分中心评审费用发放是按照时长计费的,导致每个远程评标项目都会增加部分费用支出。 5.建设标准不统一 远程评标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评标模式,集团公司所属招标机构虽不同程度地创建了自己的远程评标系统,但由于建设模式不同、管理理念不同、场地及软硬件配置不同,无法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了各自为营的局面。 三 推广应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建议 1.做好制度的建设和宣贯,做到标准化实施和管理 将工位式远程评标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纳入分中心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以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组织专业力量,对现有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做好制度宣贯,要求所有项目负责人对远程评标项目的组织和操作,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从而保证远程评标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招标业务的顺畅运行。 2.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引导 对于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推广应用,无论是招标人还是招标机构都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系统宣传,告知其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使招标人和招标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真正受益,打破其传统的本地化思想,积极投身于系统的推广应用之中,通过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系统应用人群,使更多人愿意使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 3.做好与电子交易平台的数据安全共享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类似于电子交易平台这样的安全防护级别高、业务数据保密性强以及数据接口不开放的信息系统,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与系统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商讨使用中间库、RPA机器人等新技术措施进行数据共享的可能性,并积极组织论证,在获得许可和充分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有用数据迁移至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中,提升系统间的联动性,降低机械性录入,提高招标机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做好评审专家的线上应用培训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大批直播和会议软件的兴起,各企业为保持业务连续性和持续竞争力,纷纷采用其进行开会、培训和远程教育,这也使分中心开展评审专家的集中应用培训成为可能,各地评审专家只需要按照分中心的培训通知,按时开启移动设备就能够在任何地方参与系统网络集中培训,从而在项目评审前对系统操作就能够有所了解和熟悉,进一步减少评审时间,降低费用发生。 5.做好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的迭代更新 鼓励分中心全员尽可能采用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进行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做到全员参与,做好问题和意见的收集,边实践边完善系统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更新机制,在系统影响力和用户不断增加的同时,促使该系统帮助分中心更好地完成提质增效和控制成本的工作任务。 四 结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容乐观的经济走势,为远程评标在招标领域再次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远程评标的应用已然为各企业的招标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工位式管理理念的引入,更使新疆分中心在运营原本有限的招标资源下,催生出了更多的想法和可能。工位式远程评标系统正通过其“资源共享、效率提升、成本节约、集中监管”等自身优势,很好地帮助分中心解决了因疆域面积广、招标资源和评审专家分布不均而带来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集团公司的统筹协调和集中管理下,一定能够将远程评标理念和系统推广应用到更大的范围中去,帮助更多的企业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推动招标工作向“共享、高效、廉洁”的方向迈进。 作者:彭 飞 王萱凝 张雅丽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招标中心新疆分中心 来源:《招标采购管理》2021年第12期